相关霞浦赤岸村的扩展:
去霞浦县赤岸村要多少钱? 1毛钱
文为王纯鸿(鸿影悠游)原创,如需转载请经过作者授权。Q邮80585885
中国自古注重孝道,历朝历代涌现出许多孝子。“二十四孝”中,虞舜“孝感动天”,王祥“卧冰求鲤”,这些故事都充满了传奇意味。在霞浦的历史上,也有一位著名的孝子,名叫王荐,元代福宁州(今霞浦)赤岸村人。其为父祈寿和悲母哭瓜的故事,也渲染着神话色彩,连当时的皇帝都亲赐御诗加以褒奖。宋濂等人所撰《元史》详尽记载了王荐的相关故事。
有一回,王荐的父亲病得很重,眼看着就要咽气了。王荐心急如焚,当夜于庭院中祷告上天,愿意用折寿方式换取父亲生命的延续。果然心诚则灵,王荐父亲死而复苏,醒来后告诉亲朋好友说:“刚才我恍恍惚惚中看到有个神仙,身穿皂衣,头戴红帕。他跟我说‘你的儿子非常孝顺,上帝决定再赐予你十二年寿命’。 我醒来,病就痊愈了。”后来,王荐父亲真的又活了十二年整,无疾而终。
又有一次,王荐的母亲沈氏生病了,渴极,想吃西瓜。时值冬日,市面上根本没有西瓜买。但王荐不忍母亲难过,抱着侥幸的心理,跑到深山老林中寻找西瓜。走到深奥岭的时候,天降鹅毛大雪,山路漫漫,寸步难行。王荐躲到大树下避雪,可想到母亲正在遭受病痛的折磨,不禁悲从中来,仰天大哭。忽然,王荐看见原本空空的岩石缝隙中竟冒出一丛绿色,仔细一看,是一株西瓜藤蔓四下分散下垂,上边还结着两个鲜瓜。王荐大喜过望,赶紧摘下这两只瓜回家。他母亲吃了之后,立马不口渴了,病情也明显好转了。
王荐孝亲的故事,当地人讶为神异,口耳相传,认为是王荐至孝感动上苍,所以得到了福报。到了至正年间(1341年-1368年),福建宣慰司的官员听闻,就将此事上奏给元顺帝。元顺帝感念王荐孝亲引动神迹,当为榜样,特予以旌表,并赐御诗两首。诗存于清代陈衍所著《元诗纪事·御制诗》中:
父疾精虔祷上天,愿将己算益亲年。孝心感格天心动,恍惚神将帝命传。
母渴思瓜正岁寒,那堪山路雪漫漫。双瓜忽产空岩里,归奉慈亲痼疾安。
这两个故事,现代人从科学角度看,当然有失实之嫌,有统治阶级为树立孝子形象故意夸张宣传的因素。不过,王荐绝非浪得虚名。《元史》一书称赞王荐生平“性孝而好义”。书中还记载了王荐卖田救灾、设置义冢、免费赠棺、为人立后治丧诸多事迹。
元至大四年(公元1311年),福宁州闹旱灾,当地百姓买不起粮食,王荐就把他全部余粮都捐献出来赈济灾民。后来,他又听说施福等十一家,断粮已久,饥饿欲死。王荐十分怜悯他们,想进行救济,可是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粮食了。王荐当机立断,用自己的田产交换来百石谷物,分给施福等人,使他们平安度过灾年。施福等人对王荐感恩戴德,从此每月逢初一,都主动聚集在寺庙中,诚心为王荐祈福。
王荐哥哥叫王孟韐(gé),去世得早,嫂子改嫁给一个叫刘仲山的人。刘仲山生活困顿,又没有儿子,到他死的时候,竟然没钱下葬,也无人哭丧,场景十分凄凉。王荐得知此事,就将刘仲山过去卖给他的田产还了回去,以此为吸引力,在刘仲山的宗亲中张罗到了嗣子,丧事也得以顺利办完。
那时很多老百姓因为贫穷,无力安葬死去的亲人。而当时福宁州有规定,人死后必须安葬。这些人怕违反禁令被处罚,就烧掉棺椁,弃骨荒野之中。王荐见此情景,很是哀伤,就在自家田地里设立了义冢,收捡尸骨予以埋葬。平时遇到家中死人而贫不能入殓的,王荐还买来棺材赠送给他们。王荐也因此收获无数感激的目光。
王荐是南宋参知政事王伯大的族人,他的所作所为无不践行着王伯大“留余”精神:“留有余,不尽之财,以还百姓。留有余,不尽之福,以贻子孙。”王荐平时乐善好施,仁泽广被乡里,仁义闻名州内,人们在传颂王荐孝亲的故事时,有意无意添加了神话色彩,使得他名垂青史,这算不算另一种福报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