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关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扩展:
“一门父子三词客,千古文章四大家”中的“三词客”和“四大家”分别指谁?? 此联乃清人所作,上联言苏门父子三人均为填词名家,下联四大家是韩、柳、欧、苏四家,其中苏家包括苏洵、苏轼、苏辙,仍然是对苏门的盛赞;千古文章让四家,四家文章苏门占其一,四家非四人。另外在北宋文坛上,欧阳修堪称领袖,苏门为主力,是以四家里是没有王安石的,到唐宋八大家里才加上了曾巩和王安石。此对联是四川眉山三苏祠的楹联,上下联都是颂扬三苏的,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:苏洵、苏轼、苏辙 千古文章四大家是: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苏轼与其父苏洵、弟苏辙,世人合称“三苏”。宋王辟之《渑水燕谈录》云:“苏氏文章擅天下,目其文曰三苏。”洵为老苏,轼为大苏,辙为小苏。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:“一门父子三词客,千古文章四大家。”把韩愈、柳宗元、欧阳修、苏轼称为“四大家
三苏祠位于四川眉山,是纪念苏洵、苏东坡、苏辙父子的纪念园林,原为三苏故居,有苏宅古井、洗砚池、碑亭、木假山堂等遗迹。明洪武年间改宅为祠,仅存五碑一钟。
清自康熙年间,便反复扩大规模。建国后又重修景苏楼、疏竹轩、南堂、海棠亭、碑亭、南大门、西大门等,1978 年由人民公园复名三苏祠。如今,三苏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。
怀着几分企盼、几分敬仰和几分崇拜的心情,我们驱车前往参观三苏故里。只见沿路青山绿水,稻田青青,荷叶田田。在青碧的田边地头点缀着几座民居。房舍错落有致,粉墙黛瓦,房前屋后,茂林修竹,葱茏青翠,一派川西南风光。一个多小时后,我们来到了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的三苏祠。
进入大门后,迎面而来的是祠堂的前厅。在前厅的门楣上挂有“文献一家”的横匾,为清道光年间眉州知州洪运开书。“献”通“贤”,意为文学先贤都集中于苏家。门枋上有一副对联,“一门父子三词客,千古文章四大家”,乃清雍正时四川遂宁籍武英殿大学士张鹏翮撰文。
漫步在三苏祠,整个祠堂虽不大,建筑不少,但屋宇典雅,朴实而不张扬,给人以清幽娴雅的书卷气息。启贤堂、来凤轩、抱月亭、百坡亭、云屿楼、瑞莲亭、披风榭等,镶嵌在山水古木竹石间,不但不感到壅塞,反倒显得古意盎然。
庭院红墙环抱,绿水萦绕,荷池相通,曲径亭榭,花草扶疏,小桥频架,堂馆亭榭,错落有致,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,有“三分水,二分竹”的“岛居”之称,楼台亭榭古朴典雅,匾额对联词意隽永,真可谓“庭院深深深几许?杨柳堆烟,帘幕无重数。”徜徉于三苏祠庭院,是一种美的享受。独特的环境氛围,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。
三苏祠的中部,中部有连鳌山、八风山。连鳌山为石山,位于披风榭西侧,山上竹林茂密,曲径通幽,小桥飞跨,环山溪池。式苏轩前为八风山,土岭山坡,遍覆植物,上建八风亭,与轩形成对景。亭平面八角,攒尖青瓦,掩映于林荫之中。八风为佛家八法,即: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。
朦胧中,好像看见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三人,在曲径通幽的亭台楼榭中缓缓而行,又好似父子三人在水岸边吟诗作赋…… 据导游说,有多部电影、电视剧把三苏祠作为外景地,电视剧《红楼梦》有许多场景就在此拍摄,黛玉葬花即是在祠内的桃花园中,贾母寿宴则是在木假山堂内拍摄的。
木假山堂,堂上堆乌木,恍若三峰耸立。苏洵曾藏木假山,写有《木假山记》,其中写道“予家有三峰”,“予见中峰,魁岸踞肆,意气端重,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。二峰者,庄栗刻削,凛乎不可犯,虽其势服于中峰,而岌然决无阿附意。”此文写于嘉祐三年 (1058年),时苏洵已近半百,两兄弟正欲振翅高飞。“此老可谓妙于文字者矣,其终盖以三峰比父子三人 (楼昉 《崇古文诀》) ”,三苏父子以“木假山”自喻自勉,矢志不渝,初心不改,终成三座高峰。三苏祠也因为有“木假山”作脊,祠堂才有了魂,才得以千年不倒。
三苏祠有一处水景叫船坞。船坞长达20米,最宽处为5.5米,十一柱,歇山式,青瓦顶,此种建筑形式与众不同。与船坞隔拱桥相对的水中,立有两个雕塑:程夫人和苏小妹。在西面大池中,还有船舫和好竹亭,南堂边有蕴竹轩餐厅,在竹林中有绿筠轩。古木参天,石壁陡峭,船头前方还有一座拱桥,桅有一株桂花树,恰似撑船的蒿竿。远远看去,这只船正撑足力气,穿桥而过。
三苏父子就是从这里南行,“纵目视天下,爱此宇宙宽”,“奔腾过佛脚,旷荡造平川”,开启了他们的传奇人生。
三苏父子:
苏洵 1009~1066,四川眉山人,字明允,号老泉,北宋文学家,与其子苏轼、苏辙,曾合称三苏,同登唐宋八大家榜。曾应试不举,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、文安县主簿,长于散文,尤擅政论,议论明畅,笔势雄健,有《嘉佑集》,名篇为《衡论》和《权书》,卒赠光禄寺丞。
苏轼 1037~1101,字子瞻、和仲,号东坡居士,谥文忠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画家、散文家和诗人,豪放诗派代表人物。嘉佑二年(1057)进士第二名,次年中制科考试,入三等,授大理评事、签书凤翔判官,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出知杭州通判、密州知州、徐州知州、湖州知州、黄州团练使。司马光为相后,起为礼部郎中、起居舍人、中书舍人、翰林学士、杭州太守,后新党又起,被贬为惠州安置、儋州别墅驾、昌化军安置、廉州安置、舒州团练使、永州安置,卒于常州,谥文忠,著有《东坡七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苏辙 1039~1112,字子由,号颖滨遗老,以策论见长,有《乐城集》。嘉佑二年(1057)进士,次年中制科考试,历任大名府推官、秘书省校书郎、右司谏、起居郎、中书舍人、户部侍郎、吏部尚书、御史中丞、尚书右丞、门下侍郎、汝州知州、袁州知州、化州别驾、雷州安置。反对王安石变法,受贬化州、雷州、循州等地,晚年退隐颖川,默坐参禅,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,谥文定。
今天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,读完本文后,是否找到相关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对联的答案,想了解更多,请关注www.inlur.com时尚路人网站。